2023-03-15 18:00:00
擴大內需,進一步提振汽車消費
“我們將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住房改善、養老服務等領域消費,鼓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活力。”在國新辦于3月6日舉行的“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表示。
汽車消費作為國民消費的重要部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全方位的,具有乘數效應。對此,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穩定大宗消費的核心是穩定汽車消費,未來需要從汽車全生命周期著眼,擴大汽車消費和促進產業長遠發展相結合,不斷完善汽車消費政策。
鼓勵汽車消費,各地正持續發力。天津、廣州、深圳等限購城市以及海南省的新能源購車指標放松有所延續;福建、廣東、山東等地陸續出臺全省范圍內新能源購車補貼政策,進一步刺激汽車消費。
同時,為促進汽車循環流通、提振汽車消費,代表委員們也積極建言獻策。
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馮興亞對二手車流通和報廢機動車回收的循環消費拉動力不足、市場潛力有待激發的問題提出建議。“應優化汽車限購措施,推動汽車消費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并加快推動二手車市場走向成熟,健全報廢機動車回收利用體系,促進汽車循環流通。”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認為,新場景、新業態和新技術所驅動的消費新供給,正不斷創造著汽車消費新需求,為擴大內需和提振消費的重要引擎。
提質增效,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
過去一年,新能源汽車產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成為穩工業、穩經濟的重要力量。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分別同比增長96.9%和93.4%,市場占有率達到25.6%,高于上年12.1個百分點。
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去年的亮點在今年繼續延續,成為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從當前情況看,國內有效需求尚未完全釋放,需要政策持續提振,助力汽車工業平穩運行,實現一季度良好開局。
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創始人張興海看來,隨著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國內消費者對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信賴度也在不斷提高。“我國新車銷量中,新能源汽車占比已由2021年的1/8增至2022年的1/4。新車銷售中每4輛車里就有1輛是新能源汽車。”
“中國新能源汽車戰略非常清晰,每年投放到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都會出現一些爆款,建議大家多去選購中國生產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全國政協委員、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中國新能源汽車規模不斷擴大,技術、質量不斷提高,生產成本也在不斷下降,用戶消費體驗會越來越好。
全國人大代表、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則建議,從政策層面,有必要聚焦中端市場,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結構不斷優化。研究針對中端市場的購車支持政策,不斷優化市場結構,持續注入發展動能。
鐘章隊建議,下一步要探索如何真正地使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實現數字化,從而實現從設計到制造、銷售、維護整個產業鏈、商業鏈的連通,不僅可以促進消費,甚至可以促進汽車的更新換代
加速“出海”,打造車企國際競爭力?
抓住新能源汽車市場機遇,在海外市場實現新突破,是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的最大亮點。中汽協最新統計顯示,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311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達到67.9萬輛,增速1.2倍,有效拉動行業整體增長。
“自2021年首次突破200萬輛后,中國汽車出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認為,這得益于海外供給不足,更得益于中國車企出口競爭力的大幅增強,尤其是中國品牌車企在三電技術和智能駕駛相關領域逐步建立起競爭優勢。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完備、供應鏈穩定,隨著多樣化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今年“出海”進程將按下“快進鍵”。但不可否認的是,新能源車出口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也亟待解決。
鑒于新能源汽車“出海”趨勢,張興海坦言,當前歐美國家相關領域保護主義愈演愈烈,國內新能源汽車出口面臨著認證難,出口物流周期長、價格高等問題。對此,他建議,相關主管部門要給予政策性指導,為車企在技術交流、海外參展等方面提供便利,著力解決“認證難”;打通多港出海,協調解決出口運輸運費高、運力不足等突出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則建議,相關部門可研究進一步降低整車進口關稅,以便爭取更加互惠的貿易政策,降低關稅壁壘;加速與中國汽車出口主要市場所在國家和地區簽訂貿易協定或關稅聯盟,制定與汽車有關的關稅政策。
尹同躍還表示,現階段電動車充電標準也會對新能源汽車“出海”產生一定影響。他建議,統一并升級下一代電動車充電標準,并與國際標準進行互通,讓國內車企、充電設施及第三方運營企業在統一標準的保駕護航下,升級整車技術,為車主提供更好的充電體驗。
此外,崔東樹認為,企業需要也需要關注自身產品品質是否符合海外市場的不同需求。他建議,中國汽車企業應加大對海外市場的研究,做好針對性的產品調整,逐漸鞏固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的地位,以建立更加良好的全球市場環境。